摘要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地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草地、园地、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将土壤进行粒级分组,对0~20、20~40 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以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为主,>2 mm粒级为最低;其中,耕地<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高,其次是园地,草地与荒地含量最低。各土层中草地和荒地土壤团聚体MWD、GMD和R0.25值较大,耕地最小,园地和草地D值较小,耕地D值最大。各土层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SOC、TN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现为园地>草地>耕地>荒地(SOC)和草地>园地>耕地>荒地(TN),且土壤团聚体SOC、TN含量随粒级减小而降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中均以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SOC、TN贡献率最高,分别为59.50%~78.00%(SOC)和59.34%~75.34%(TN),这与该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所占比例高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