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的生成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4-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88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5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纳入未治疗组,30例已进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者纳入治疗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及病毒学指标的差异。采用二氢罗丹明123(DHR 123)荧光染料与中性粒细胞进行孵育,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并分析其与HBV DNA载量、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的相关性。分别使用完全培养基、HepG2细胞上清液及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与健康人中性粒细胞共孵育,体外验证HBV病毒颗粒及蛋白对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的影响。比较脂多糖(LPS)刺激后各组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的生成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增高(P0.05)。HepG2.2.15上清液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增高(P<0.05)。LPS刺激后,未治疗组及治疗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生成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HBV抗病毒治疗在降低病毒载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中性粒细胞自发ROS生成水平,但不能有效恢复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继发ROS的生成能力。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