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不同静脉入路的血管腔内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上海长征医院自2012年4月—2013年5月共收治54例下肢DVT和PTS患者,其中下肢DVT 39例,PTS 15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62±12)岁。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根据下肢深静脉顺行静脉造影检查情况,选择性采用4种静脉入路行导管直接溶栓术(CDT)、经皮穿刺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经股静脉入路12例、腘静脉入路27例、大隐静脉入路9例、小隐静脉入路6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肢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和(或)静脉造影检查。结果 1例PTS患者因导线和导管无法穿过阻塞的髂静脉而导致治疗失败;余53例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均获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8.1%(53/54)。行CDT治疗的39例DVT患者的深静脉管腔通畅情况为3级15例(38.5%),2级19例(48.7%),1级5例(12.8%);治疗后19例患者静脉造影检查示深静脉狭窄,同期行PTA治疗,其中15例经球囊扩张后狭窄解除不明显的患者再行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15枚。14例PTS患者行PTA、支架成形术,共置入支架18枚。53例患者共植入自膨式支架33枚,均经静脉造影检查示狭窄段解除,静脉通畅,且支架在位良好。5例患者行CDT后出现穿刺处或牙龈少量渗血,溶栓治疗结束后自行停止;1例患者行CDT后出现腹股沟穿刺点血肿,行加压包扎和溶栓药物减量后血肿逐渐消退。53例治疗成功的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2±1.4)个月。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死亡和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静脉造影检查示血管通畅良好51例;1例左下肢DVT患者行CDT后2周左下肢小腿DVT形成,调整苄丙酮香豆素钠的剂量并予继续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消失;1例PTS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1年发生支架远端狭窄,但无临床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多种静脉入路为DVT和PTS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入路选择,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入路。腘静脉入路较为常用。
-
单位上海长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