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豆蔻类中药包括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及肉豆蔻4种,药用历史悠久,同时也常用于料理烹饪调味。历代本草中豆蔻类中药因名字相近,且限于古代交通影响等条件,使得该类药材记载相互出入,常与同科多种植物混淆,至今仍有多种混淆品流通。为促进含该类药材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笔者从释名、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方面对豆蔻类药材进行全面梳理,经考证发现,豆蔻的基原植物是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和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草豆蔻主流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且草果常作为草豆蔻药材入药,两者易于混淆;红豆蔻在古时本草中记载的主流来源为高良姜A. officinarum的果实,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红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 galanga;肉豆蔻基原植物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历代豆蔻类药材除肉豆蔻主流基原较为固定外,其他3种豆蔻药用基原均有所变革,相互出入且尚有其他多种植物相混淆。4种豆蔻类药材产地均为东南亚一带及我国东南部,其中白豆蔻与肉豆蔻多为进口。豆蔻类中药药用部位明确,炮制方法简单,历代主流多为净制、炒法和煨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证所需选择炮制品。建议厚朴温中汤中草豆蔻仁使用姜科植物草豆蔻A. katsumadai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等地均有产,其中海南万宁为道地产区,果实于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即可入药。
-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