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密度与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产量的调控效应,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法]在新疆阿克苏棉区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设置13.5万株·hm-2(D1,低密度)、18.0万株·hm-2(D2、中密度,CK)和22.5万株·hm-2(D3,高密度)3个密度处理主区,3 150 m3·hm-2[I1,重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50%)]、4 050 m3·hm-2[I2(CK),轻度亏缺(田间持水率的75%)]和4 950 m3·hm-2[I3,充分灌溉(田间持水率的100%)]3个灌溉量处理副区,研究密度和灌溉量互作对76 cm等行距机采棉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棉铃时间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和灌溉量的提高均能延缓花铃期后叶面积指数的下降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单位面积的结铃数均增加,但经济器官的分配比例及单铃重有所降低。增加灌溉量,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器官分配比例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单铃重随灌溉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在密度与灌溉量互作条件下,D3I1的干物质快速累积量较大。进入吐絮期后,D3I1的经济器官分配比例高,使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3.48%~25.93%和1.14%~43.29%。[结论]在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下,高密度种植、重度亏缺灌溉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向经济器官的转移,提高单铃重、棉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