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辽宁交界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作者:刘永梅; 崔月菊; 孙凤霞; 仵柯田; 姜莉; 刘改梅; 陈立峰; 杜建国*
来源:地震研究, 2023, 46(01): 58-67.
DOI:10.20015/j.cnki.issn1000-0666.2023.0007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周边25个泉、井、河流、水库取样点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主要离子含量进行测试,讨论了该地区地下水的物质来源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TDS范围为40.14~1 720.87 mg/L,低矿化度(TDS<200 mg/L)水样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解和大气输入,而其它水样的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解和深部流体,大气输入相对很小,但各测区深部流体的贡献有明显差别;(2)低温热水、中温热水及高温热水均为花岗岩裂隙水,其水化学类型为硫酸型和重碳酸型,富含碱性长石的火成岩溶解导致地下水富Na+,周围构造活动相对活跃。其中,RST水样更接近深部储水层的热水特征,表明其受深部流体影响为主;(3)NS和AES水样位于阴山北部高原区,为CO2过饱和水,属重碳酸钠型;AES受干旱区季节性降水淋滤表层可溶盐、水体的蒸发以及深部富CO2流体混入造成其矿化度最高;(4)KZHQ和BYNE水样分别处于碳酸盐岩含水层和含砾砂岩含水层,由于Ca2+参与了矿物沉淀,水中相对富集Na+,形成重碳酸钠型水。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段,地下水化学成分受深部流体的影响较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