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20年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时空格局演变

作者:张露; 何雨霏; 陈坦; 杨婷; 张冰; 金军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06): 1149-1162.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23.06.017

摘要

农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充分认识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汾渭平原的碳库潜力,深入了解汾渭平原农业活动的碳排放特征,可为汾渭平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信息。通过收集2011-2020年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农业投入要素及作物产量数据,解析了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及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核算了汾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生态盈余/赤字。2011-2020年,汾渭平原碳排放总量从3.78×10~6 t先升高至4.16×10~6 t后逐步下降到3.72×10~6 t,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呈上升趋势,最高达0.880 t·hm-2,两者均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中心高于边缘的分布格局,而化肥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碳排放总量年均贡献率达58.8%),其所贡献的碳排放量与总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汾渭平原碳吸收总量从2.48×10~7 t先升高到2.69×10~7 t后下降至2.38×10~7 t,空间分布较为均衡,而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随时间呈上升趋势,最高达5.98 t·hm-2,且逐步由东部高于西部演变为西部高于东部,其中粮食作物是碳吸收的主要贡献源,其碳吸收量占农田总吸收量的92.7%。汾渭平原碳足迹从5.94×10~5 hm2先升高至6.44×10~5hm2后下降至5.54×10~5 hm2,空间分布不规律,而单位面积碳足迹呈上升趋势,大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汾渭平原农田整体呈碳生态盈余状况,然而近年也出现了盈余下降趋势,其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功能有削弱风险。各城市间农业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重视第一产业的绿色发展对保持农田碳汇规模、实现区域碳达峰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