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闽中诗人林则徐、刘家谋等人重拾杜诗沉郁之风,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的诗歌。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湖社、南社等闽中青春力量梦想重塑晋安风雅荣光,不自觉地走上了“七子”唐诗的老路。面对“七子”唐诗空疏绮靡的现状,同、光之际,以陈书、叶大庄等人为代表的闽中在地诗人援浙派清幽刻削以救,杨万里、范成大等与唐诗风韵一脉相承的宋诗人也被纳入了学习对象,奠定了“同光体”闽派的基调,但随着相关诗人的出仕,对闽中诗坛影响不大。甚至光、宣时期,随着诗钟的繁盛,闽中诗人诗歌创作动力也逐渐减弱,在地诗人与出仕诗人之间的割裂现象更加明显,以至于直到民国初年已成诗坛名宿的陈衍回归闽中,“同光体”诗风才在闽中开花结果。因此,近代闽中地域诗学史的取材还要关注在“宗宋”叙述主线下被遮蔽的在地诗人诗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