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作者:普睿; **; 夏婷婷; 毕皓然; 孙鸿儒; 黄浩; 张磊; 赵亚双*
来源: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9, 33(04): 346-351.
DOI:10. 11904/j. issn. 1002-3070. 2019. 04. 011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癌(CRC)患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大肠癌住院患者239例进行生物学采样并随访,通过甲基化特异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MS-HRM)分析STAT1,STAT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 239例大肠癌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为94.90%、86.00%和67.20%。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大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无关(STAT1:HR=0.85,95%CI:0.55~1.30,P=0.44;STAT3:HR=0.75,95%CI:0.36~1.58,P=0.45),Dukes分期(HR=1.31,95%CI:1.14~1.51,P<0.01)和术中肠吻合器的使用(HR=1.98,95%CI:1.25~3.14,P<0.01)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Dukes分期为C、D期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高于A、B期(HR=1.31,95%CI:1.14~1.51,P<0.01),术中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预后优于没有使用肠吻合器的患者。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术后化疗与大肠癌的预后无关。结论 Dukes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生存的独立因素,术中使用肠吻合器患者预后优于未使用者,外周血STAT1,STAT3基因甲基化状态尚不能作为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