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脉和短脉作为纲领性脉象,历代论述丰富,先秦至两晋典籍将长短脉与阴阳、五行、时令等结合,初步探讨了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宋金元时期,长短脉体状描述和临床意义有较大发展,逐步形成长主有余热盛,短主不足气滞的理论。明清时期,长短脉理论趋于完善,以分寸、关、尺三部论述长短脉意义为特色。当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对长短脉进行剖析,初步制定了长短脉参数标准。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梳理长短脉历史源流和变迁,对各历史阶段长短脉指下体状和临床意义进行归纳,深入探讨了长短脉脉位及疾病预后等争议问题,有助于脉诊的临床应用和客观化研究。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