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及一般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药物"、"药源性血小板减少"、"药物致血小板减少"为检索词,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5年1月2016年4月收录的国内医学期刊进行检索查阅,按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反应发生时间、涉及药品种类和名称、给药剂量、血小板计数与主要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文献182篇,共224例;涉及药品19类,105种;抗菌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最多,共33种,97例(43.30%);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利福平(26例,11.61%)、利奈唑胺(22例,9.82%)、替罗非班(15例,6.70%)。224例患者中,以轻度出血为主,为63例(28.13%),另有88例(39.29%)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无临床出血症状。引起血小板计数<10×109/L的患者共73例(32.59%),以利福平最多,共13例(5.80%),其次为替罗非班,共8例(3.57%)。224例患者中男123例,女101例,年龄最小者为出生4 d的婴儿,最大者95岁。超剂量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血药浓度亦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时,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
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