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的分类和修复重建

作者:孙坚; 沈毅; 李军; 吴逸群; 张陈平; 竺涵光; 张志愿
来源: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05): 421-426.
DOI: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4.05.002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口腔颌面一头颈部肿瘤88例,按颅颌面缺损冠状位上硬脑膜、颅底骨和面部组织缺损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修复方法。硬脑膜无缺损者(37例)无需修复,对于可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5例)直接缝合;对于无法直接缝合的硬脑膜缺损(26例)采用大腿阔筋膜(2例)、颞肌筋膜(2例)、颅骨骨膜(1例)或人工硬膜补片(21例)修复。58例颅底骨缺损分别采用钛网(57例)、游离髂骨(1例)、颅骨(2例)或Medpor(1例)进行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局限性缺损选用邻近颞肌系统瓣(36例)、胸锁乳突肌瓣(6例)以及翼内肌瓣(2例)修复;面部软、硬组织的广泛缺损则选用背阔肌肌皮瓣(26例)、胸大肌肌皮瓣(12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5例)、股前内侧穿支皮瓣(1例)等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结果组织瓣转移的成功率为100%,术后4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发生局部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于术后710 d发生颅内感染,经积极对症处理无效而死亡。总并发症率为9.1%,死亡率为2.3%。结论硬脑膜的水密修复、颅底的骨性重建和血供良好的组织瓣覆盖能够成功地重建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后的缺损。应根据缺损的程度和解剖部位来选择合适的局部组织瓣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