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比较胁迫温度下高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差异,作者选用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 33847(tlh+/tdh+/trh-)和F 18(tlh+/tdh+/trh-),测定其在南美白对虾上430℃的生长情况,采用修正一级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并基于最优模型拟合得到的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延滞期(LT)比较分析两株菌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2030℃时,两株副溶血性弧菌并未呈现出明显生长差异,而415℃时的生长差异较大。修正Gompertz模型为ATCC 33847和F 18在1530℃的生长曲线的最优模型(R2>0.99),Baranyi模型为ATCC 33847在47℃以及F 18在7℃下最优模型(R2>0.935),而F 18在4℃和10℃的生长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530℃,F 18的μmax大于ATCC 33847,差值约从0.2 lg(cfu/mL)/h增至0.8 lg(cfu/mL)/h,ATCC 33847的LT大于F 18,差值从2.5 h变化到7 h。比较其他同类文献的μmax二级模型发现高致病性菌株存在显著性生长差异(P<0.05),且差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因此,胁迫温度下相同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而结合微生物实际生活环境,建议考虑建立以混合菌株为研究对象的预测模型,为风险评估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