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近代以降,工业化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由兵工至民用,由沿海至内地,由轻工业至重工业,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在一百多年间度尽劫波,终于进入工业文明的殿堂。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工业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联,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人生命运都因工业的成长而发生深刻乃至颠覆性的变化。工业化对整个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在敏于时势与世事的文学领域中得到体现。从"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这样的晚清出洋使臣之感触开始,近现代工业形象在中国文学中逐渐蔚为大观。所谓"工业形象",参照"三农"的概念,可以分解为"三工"——工厂、工人、工业在文学和文化中的形象。马克思主义视无产阶级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受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高度重视工人题材,对工人群体和工运场面都有较为丰富的描写。至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业产品,在表现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
-
单位重庆大学; 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