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基因表达谱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和左归丸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手术2周后,戊酸雌二醇组和左归丸组分别给予戊酸雌二醇片溶液(浓度为0.01 mg/ml)和左归丸溶液(浓度为0.5 g/ml)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次1 ml/100 g,每日1次,灌胃至手术后第4、8和12周末(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12周末时检测各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胫骨近端骨密、腰椎骨密度。无菌分离各组大鼠的股骨和胫骨,培养BMSCs,表达谱芯片检测各组BMSCs F2代细胞基因表达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采用STEM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DAVID进行功能与通路富集。结果模型组大鼠股骨远端骨密度、胫骨近端骨密、腰椎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左归丸组和戊酸雌二醇组大鼠3个骨骼位点的骨密度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左归丸组-模型组对比组中时间序列显著趋势DEGs多达56个。其中第4周末显著下调基因Ppig、Rb1cc1、Il6和Rock1富集到细胞增殖、自噬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分化等。结论左归丸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自噬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分化等多途径,广泛调控BMSCs基因表达,最终减少骨量丢失。
-
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