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人物的形象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史籍书写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因而不同时代、不同取向会导致对同一人物的褒贬大相径庭。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形象,呈现出暴君、神祇(本主)与英雄祖先的不同面相,究其原因,暴君的定型最初是由于相关材料的书写有着大理国段氏集团强烈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诉求,历经后世对段氏政权怀着“故国之思”的知识精英的书写后逐渐尘埃落定,而被树为神祇(本主)则源于杨氏起兵之地的下属民众及桑梓百姓的集体记忆,英雄祖先的形象出自自称杨干贞后裔的杨氏族人的书写与表述。后二者中都隐含着基于现实社会情境的利益博弈的考量。但不同的形象建构处于“各自表述”的状态,反映出精英的文字书写与民众精神世界诉求“并行不悖”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