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神经损伤会导致慢性疼痛和痛觉超敏(allodynia),同时也会引起损伤和未损伤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丧失,这种混合性损伤引起矛盾感觉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此研究在神经损伤超过10个月的小鼠中,通过对基因标记的、分布在皮肤周围感知有害刺激(伤害性感受器)和轻柔触摸感觉(低阈值传入神经)的纤维群进行纵向和非侵入性方式成像,同时对小鼠与疼痛相关的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去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最初失去感觉,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敏感性,在受伤几个月后出现痛觉超敏并厌恶轻触。这种神经再支配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性感受器有关,这些伤害性感受器在去神经支配的区域由血管引导生长,精确地再现原始的支配模式,在皮肤中显示出不规则的终端连接,并模拟低阈值传入神经降低了激活阈值。相比之下,损伤后通常在神经完整的区域内介导触觉和痛觉超敏的低阈值传入纤维没有重新建立神经支配,而导致触觉末端器官(如仅具有伤害感受器的Meissner小体)出现了异常神经支配。伤害性感受器的基因消融可完全消除神经再支配引起的痛觉超敏。因此,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出现的新机制,即这种痛觉是由结构可塑性、异常末端连接和神经再支配过程中伤害性感受器功能障碍造成的。该发现为临床观察到的可能给病人带来沉重负担而又似自相矛盾的感觉表现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