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陕、甘两省省审玉米品种主要性状的比较

作者:白明兴; 赵小强*; 陆晏天; 汪萍; 赵丽蓉; 钟源*
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24): 8294-8304.
DOI:10.13271/j.mpb.018.008294

摘要

搜集整理2000-2018年陕西(385份)和甘肃(337份)省审普通玉米(Zea mays)品种的20个相关信息,综合解析了两省省审品种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品种更替对西北地区玉米安全生产和育种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随年份更替,两省省审玉米品种的株高、粗淀粉含量、粗淀粉积累量、产量及种植密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而其穗位比、穗长、穗粗、行粒数及粗蛋白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2)随年份更替,陕西省审玉米品种在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脂肪积累量的均值均高于甘肃省审玉米品种,其平均高出0.16 cm、0.60行、0.50粒、1.05、0.29、0.06和0.39 g;而在株高、穗位高、穗位比、生育期、穗长、千粒重、粗蛋白积累量、粗淀粉含量、粗淀粉积累量、赖氨酸含量、赖氨酸积累量、产量及种植密度的均值均低于甘肃省审玉米品种,其分别降低10.39 cm、6.62 cm、0.01、23.21 d、0.19 cm、0.65 g、0.11 g、2.15、10.04 g、4.00%、0.14 g、2 659.65 kg/hm2和7 806.19株/hm2。(3)相关分析揭示,株型、产量和籽粒品质相关性状间彼此紧密关联,性状间的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共同构成了品种的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4)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筛选出陕西和甘肃省审玉米品种相关性状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分别达71.331%和74.517%的7个主成分,其中株高、穗位高、穗位比、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及出籽率等是造成这些品种间差异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