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登讲台,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占据了我的思想。我奋力地在课前做着大量的准备,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原以为课堂这个巨大的"场"会不断地给学生营造一种氛围——习惯并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安排。我幸福地憧憬在并不真实的梦里。在首次的公开课上,我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意设置障碍又必定解除障碍的布施者,百般架空抑制学生思维,老师始终处于绝对支配课堂的地位,学生忙乱服从。(当然,这并非我的本意)一堂原本应该涕泪俱下的人文关怀课变成了一节毫无感情的工具课。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是让我无法想象的:无动于衷、神情木讷,我明显感觉到一问一答的机械教育无法冲破沉闷的课堂氛围。美丽的梦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打破了。于是,我在以后的听课过程中刻意地感受前辈老师的授课方式,批判地学习,继续保持年轻人思维中那些鲜活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师傅课堂上传统的值得深悟的东西。我想,这些显性的经验虽然不可多得,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