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化疗后血液肿瘤患者粒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的干预作用,以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在化疗后联合应用rhIL-11和rhG-CSF血液肿瘤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粒缺持续时间情况及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97例患者粒缺持续时间为6.47±2.93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质量指数(BMI)、rhG-CSF剂量、rhIL-11剂量,给予rhG-CSF和rhIL-11后是否自发性出血,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ANC)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疾病类型、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给予rhG-CSF和rhIL-11前不同白细胞数(WBC)基线的患者粒细胞缺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患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7.07±3.05 d。与化疗周期为4-6和≥7的患者相比,总化疗周期为1-3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5.25±2.48 d。在联用二种细胞因子6 d后出现发热患者,与无发热、联用细胞因子后1 d内出现发热、联用细胞因子2-5 d内出现发热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长,为8.85±2.85 d。在联合给予细胞因子前WBC基线为≥4.0×109/L的患者,与WBC基线在<1.0×109/L、(1.0-1.9)×109/L、(2.0-3.9)×109/L的患者相比,粒缺持续时间最短,为4.50±2.56 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周期、给予rhG-CSF和rhIL-11后不同发热情况、诊断为ALL和NHL、给予rhG-CSF和rhIL-11前WBC基线水平是粒缺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对于诊断为AML,化疗周期数较多,联合应用细胞因子前WBC基线较低,在给予细胞因子后较晚出现发热的患者,粒缺持续时间过度延长的风险更高,应该予以重视。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