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游戏作为文化现象以其自由、自主、自足、自律的本质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地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观察视角理解和阐释,其要素也渗透在文学当中。格奥尔格·布里廷的表现主义喜剧《鹳巢》,以谐谑怪诞的游戏性编排,呈演了一个混乱脱轨的世界,却不失严肃地反思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人的精神状况和生存危机。本文拟从赫伊津哈和尼采的游戏理论切入,梳理游戏同文学的关联,并以《鹳巢》为例,通过分析其文本内蕴含的游戏框架、游戏符号和游戏剧场,进而总结布里廷表现主义时期书写的游戏诗学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学审美现代性转向。

  • 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