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切吸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作者:黄琦; 吕静荣; 张治华; 焦宇; 吴皓
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49(06): 457-461.
DOI: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4.06.004

摘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采用切吸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动力吸割器行切吸术治疗的15例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患儿,发病年龄43天5个月,其中出生后1周即出现喉喘鸣症状的7例,36周出现喉喘鸣症状的8例。安静时喉梗阻Ⅱ度,活动后或并上呼吸道感染后喉梗阻加重Ⅲ度8例;带气管插管入院7例。单侧14例,双侧1例。仅声门下单一病灶13例,合并颌面部多发性病灶2例。5例经系统口服激素或普萘洛尔治疗812周,效果不佳,再选择手术治疗。15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吸入诱导及静脉麻醉维持,保留自主呼吸)下血管瘤切吸术,术前、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结果 15例中早期6例术中瘤体未取活组织病理检查,9例术中留取瘤体组织,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毛细血管瘤。术中出血量13 ml,其中5例出血较多的为23 ml;平均约23 rnl,手术时间1015 min。13例术中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维持0.95以上,2例有短暂血氧饱和度下降(0.750.80)经插管吸除下气道分泌物后,恢复正常。5例术后带管入儿童重症监护室观察,2448 h后顺利拔管返回普通病房。10例术后麻醉苏醒后立刻拔管返回普通病房观察。术后喉喘鸣、喉梗阻症状即刻缓解的10例,2448 h缓解5例。无一例因局部水肿而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随访1018个月,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声门下血管瘤应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切吸术具有微创、安全、疗程短、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对瘤体较大阻塞气管径≥50%,且在上呼吸道感染时反复发作急性喉梗阻的患儿,在麻醉师的良好配合下可酌情选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