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对西方理论话语的无处不在,中国电影史学界和理论界选择了“本土化”的策略,相继提出了“国家理论”“中国电影学派”“想象力美学”“共同体美学”“空气理论”“影意论”“亚洲作为方法”等理论。然而,这些“本土化”的努力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必须对“本土化”“主体性”等基本问题进行再反思。中国电影学界必须跳出对“连续性”的迷恋,而应在“弥散性”的“连接与认知”中重新发现主体,重新建构描述,如此可消除二元对立长期以来的桎梏。
-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