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众所周知,"同课异构"业已成为许多教师熟悉的一种教学、教研形式。由于受自身成长背景、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教师对"乐本"的解读往往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同课异构"正是展示执教者个性、风格的绝佳良机。除此之外,知识水平和知识体系的不同也使得每位教师的关注点、发掘点有所差异,而"同课异构"往往会使他们的教学互为补充、互为相长。因此,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音乐作品。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同课异构"的教学往往管中窥豹、浅尝辄止,尚不能够力透"乐背"。那么,教师该如何"吃透"一部音乐作品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发展水平和认知发散水平理应不断地上升、增进,但遗憾的是现实并非如此。笔者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不仅难以更加深刻,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何转变这种"逆生长"的怪象呢?或者说,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如何帮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