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术后耳鸣疗效及耳鸣改变模式分析

作者:王智超; 黄琦; 陈兵; 程华茂; 李蕴; 谢敏; 谢文; 黄美萍; 戴春富; 吴皓; 孔维佳*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 34(11): 966-971.
DOI:10.13201/j.issn.2096-7993.2020.11.002

摘要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对成人耳鸣的疗效,并探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后耳鸣改变模式下患者的听言能力提升情况及对耳鸣改变模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70例使用LCI-20PI国产人工耳蜗(含LSP-20A声音处理器)的语后聋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开机和第3、6、9个月进行有无耳鸣症状的简单问卷,并按耳鸣的进展模式分为6个组。A组(-to-):表示耳鸣始终无,即植入前无耳鸣,植入后持续无耳鸣;B组(+to-):表示耳鸣从有到无,即植入前有耳鸣,植入后耳鸣消失;C组(-to+):表示耳鸣从无到有,即植入前无耳鸣,植入后出现耳鸣;D组(+to-to+):表示耳鸣从有到无到有,即植入前有耳鸣,观察过程中耳鸣消失,最后耳鸣再次出现;E组(-to+to-):表示耳鸣从无到有到无,即植入前无耳鸣,观察过程中有耳鸣出现,后耳鸣消失;F组(+to+):表示耳鸣持续有,即耳蜗植入前后耳鸣持续存在。对各组听阈的改善、平均言语分辨率(SDR)、年龄、听力损失病程及助听器的佩戴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耳鸣治疗的有效率为80%,开机9个月后新发耳鸣率为9%。A组(-to-)年龄为(20.79±11.364)岁,B组(+to-)为(32.69±10.606)岁,C组(-to+)为(40.25±2.217)岁,D组(+to-to+)为(28.00±0)岁,E组(-to+to-)为(52.50±6.364)岁,F组(+to+)为(30.33±11.015)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损失病程与助听器佩戴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to+)SDR提升最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to+to-)听阈值为(22.50±3.535) dB HL,改善最少,F组(+to+)为(56.04±10.649)dB HL,改善最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耳蜗对耳鸣治疗有效率为80%。耳鸣持续组的患者听力言语恢复均更好,提示可能与残存听神经数量及功能有关。患者的年龄对术后耳鸣出现的影响可能较大,需要在术前宣教及术后康复中予以关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