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接受标准化双螨(屋尘螨、粉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时发生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的情况, 比较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 分析相关临床因素, 探讨合理处理不良反应的方式。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SCIT的400例螨虫过敏患者资料, 年龄(5~60)岁, 使用双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远端1/3处行皮下注射, 记录患者每次发生的速发性及迟发性不良反应情况, 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和针次数、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处理等, 探讨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过敏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结果 400例AR患者中有72例出现不良反应(18.00%), 所有患者共接受13 129针次皮下注射, 127次发生不良反应(0.97%), 其中, 速发性60次(47.24%), 迟发性67次(52.76%), 局部不良反应6次(4.72%), 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3次(73.23%), Ⅱ级25次(19.69%), Ⅲ级3次(2.36%), 无Ⅳ级反应。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数统计, 年龄≤14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3.84和19.212, P值均<0.05)。按病例数统计, 以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24.10%, 合并特异性皮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为14.29%;按针次数统计, 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1.32%, 单纯AR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为0.79%。不良反应发生于初始治疗时15次(11.81%), 发生于维持治疗时112次(88.19%);在1000 TU/mL以上的高剂量阶段, 不良反应发生率占85.83%(109/127), 与1000 TU/mL以下剂量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649, P<0.05)。结论双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双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 按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到1%, 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 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哮喘、合并多种过敏性疾病等)有明显关系。
-
单位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