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机制

作者:倪娜; 苏恒*; 孔祥阳*
来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21, 37(06): 727-732.
DOI:10.13865/j.cnki.cjbmb.2020.11.1468

摘要

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 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性发育异常疾病。其中,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轴提前激活,导致促性腺激素的激素释放提前且大量释放,使性腺提前发育,青春期提前开始的疾病。青春期的发生受到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调控。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KISS1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KISS1R即GPR54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MKRN3环指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以及DLK1印迹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均是中枢性性早熟重要的单基因致病原因。KISS1基因是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R基因编码1个G蛋白偶联受体,该受体与其配体Kisspeptin形成GnRH分泌的兴奋性神经调节系统。它们在HPG轴的上游发挥作用。MKRN3基因是一种母系印迹基因,DLK1基因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的基因,它们在HPG轴的下游发挥作用。近年来中枢性性早熟的发病率愈来愈高,这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的过多暴露有关。多项调查发现,儿童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程度与性早熟的发病率显著相关。而在人体中,这些内分泌干扰物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本文就目前中枢性性早熟的单基因致病机制、表观遗传修饰、肠道微生物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