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常规超声检查中,膀胱肿瘤与膀胱壁接触长度(CL)及角度在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0例膀胱癌患者,其中MIBC组4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99例,比较组间超声特征差异。使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MIB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膀胱癌侵袭性上的诊断效能。结果 MIBC组与NMIBC组相比,更常表现为多发、直径>3 cm(P<0.05)。MIBC组的病灶直径、CL、总角度(TA)、接触长度与肿瘤周长的比值(CL/C)显著高于NMIBC组(P<0.05)。多因素诊断模型预测肌层浸润AUC为0.816,灵敏度为0.788,特异度为0.727,独立危险因素包括TA≥188°、CL≥2.42 cm、CL/C≥0.42。结论 常规超声可作为术前评估膀胱癌肌层侵犯的初筛手段。发现肿瘤TA≥188°、CL≥2.42 cm、CL/C≥0.42时,应警惕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