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运动后兴奋脑区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流动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运动组(8只),两组大鼠均采用异氟烷进行麻醉,并动态监测尾状核区ISF流动情况,其中运动组在实验前期被放入到特制的转轮中进行运动20 min,对照组则给予持续麻醉,所有大鼠无偏瘫,运动能力良好。另外将5只大鼠采用异氟烷气体麻醉后向尾状核内植入微电极,记录运动态和麻醉态下尾状核神经元电活动。采用立体定位技术注射磁性示踪剂至尾状核ISF内,在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一系列的磁共振扫描,直到示踪剂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采用细胞间隙定量分析系统(1.2版)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和分析,监测ISF流动过程和测量相关参数,得到可反映示踪剂总量的加权信号强度(加权ΔSI)和其在ISF内的半衰期,分别计算运动组的运动前,运动后10、40、70、130和190 min各时间点以及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的加权ΔSI和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微电极检测显示麻醉态和运动态下尾状核区的场电位显著不同;各时间点运动组和对照组的加权ΔSI(单位:信号强度×mm3)分别为:运动前(60 257.1±23 069.2 vs.61 072.0±19 547.3),运动后10 min(83 624.3±21 475.7 vs.71 218.1±12 586.5),运动后40 min(57 336.0±36 243.4 vs.69 756.1±13 306.0),运动后70 min(43 705.9±10 246.3 vs.55 443.2±20 733.3)、运动后130 min(7 734.9±2 645.2 vs.8 967.6±2 007.3)和运动后190 min(2 497.3±987.5 vs.3 013.2±1 760.8)。相对于对照组,运动组加权ΔSI在运动后40 min出现一过性的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的加权Δ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示踪剂半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3±54.1)min vs.(113.4±47.3)min,P>0.05]。结论:运动可以导致兴奋脑区ISF流动一过性加速。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