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心肺复苏(CPR)实验动物模型的稳定建立是开展医学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选择适合的SD大鼠制备稳定、可靠、重复性高的心肺复苏模型。方法 本研究经食道超速起搏直至大鼠室颤、心跳停搏、逸搏等持续存在,血压小于25 mmHg或正常的脉搏波形消失,提示诱导室颤成功停止起搏。4~6 min后进行CPR,持续1~3 min;大鼠恢复室上性心率,收缩压超过60 mmHg并持续10 min以上,认为复苏成功。实验全程监测心电和血压,CPR后应用尼氏染色、TUNEL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及凋亡情况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对比制备4月龄和2月龄SD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心肺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2)在电刺激诱发CA过程中造成的血压变化,4月龄组明显低于2月龄组,差异显著(P<0.01);4月龄组与2月龄组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4月龄组与2月龄组的神经功能亚组评分有显著差异;4月龄组海马CA1区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2月龄组,差异显著(P<0.05);4月龄组海马CA1区凋亡细胞个数明显高于2月龄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经食道超速起搏诱发大鼠室颤制备心肺复苏模型可行。4月龄大鼠比2月龄大鼠制备的CPR模型稳定,持续的脑供血低灌注现象使得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程度加重;4月龄的大鼠更适合用于经食道超速起搏诱发大鼠室颤制备心肺复苏模型。
-
单位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