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贺州市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有效控制AIDS患者血流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经血培养阳性150例AIDS住院患者资料,并对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AIDS患者,男性117例,女性33例,男女比为3.5∶1;以18~<60岁年龄段患者为主(占77.3%)。15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共分离155株病原菌,分别为真菌134株(占86.45%)、革兰氏阴性菌13株(占8.39%)、革兰氏阳性菌8株(占5.16%%),其中5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M)合并其他菌感染。除TM无药敏结果外,新型隐球菌、念珠菌等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好,耐药率低。G-菌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敏感性较好;G-菌对氨曲南、不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耐药菌株较多。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好,可视病情轻重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但对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高。结论贺州市AIDS合并BS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年患者为主;BSI病原菌以真菌为主,G-菌和G+菌较少。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可用于经验性治疗;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可用于G-菌的中重度感染治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等可用于G+菌感染治疗;而氨苄西林、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菌株较多,不宜用于一般细菌抗感染治疗。
-
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