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的影像价值

作者:时媛; 陈伟彬; 冯琴; 张惠英*
来源: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21(04): 299-305.
DOI:10.19539/j.cnki.2095-2694.2019.04.010

摘要

①目的 利用256层MSCT血管成像技术分步组合后处理方法评估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方法、起源以及肺癌时其内径改变,为介入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依据。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成像的患者136例,选取最少1支左支气管动脉(BA)或右BA清晰显示的病例,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70例)和肿瘤组(66例),其中对照组分别用A组: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MPR+容积再现(ⅤR);C组:MPR+曲面重组(CPR)3种不同后处理组合方式,选出优势组获得BA三维重建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观察BA起源,同时比较对照组与肿瘤组的内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③结果 就BA起源及大体形态的显示,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36例患者中,BA共显示314支,其中右侧164支,左侧150支;在BA的解剖分型及开口方位中,右BA常见于Ⅰ型(80/164,48.8%),左BA多见于Ⅳ型(128/150,85.3%),Ⅰ型(56/80,70%)、Ⅱ型(16/40,4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Ⅲ型(18/40,45%)BA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Ⅳ型(50/128,39.1%)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Ⅴ型(2/2,10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Ⅵ型(24/314,7.6%)BA异位起源;在肺癌患者中,BA血管内径较对照组粗(P <0.01)。④结论 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的方法能较好的显示BA影像学解剖特征及大体走形;右BA常见于Ⅰ型(48.8%),左BA多见于Ⅳ型(85.3%),Ⅰ型(70%)、Ⅱ型(4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侧壁,Ⅲ型(45%)BA起源于胸主动脉左前壁,Ⅳ型(39.1%)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Ⅴ型(100%)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前壁,Ⅵ型(7.6%)BA异位起源;就BA内径而言,肺癌患者的血管内径较对照组增粗。CTA对协助临床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解剖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