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颈前路椎间融合术227例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9例,女118例;年龄34~78岁,平均(52.2±10.7)岁。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1.1±9.0)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肩臂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颈椎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测量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比较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T1S由术前25.4°±8.5°增加至27.9°±8.2°,前凸角由12.7°±8.5°增加至15.3°±9.5°,SVA由(21.0±12.3)mm增加至(24.3±1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年JOA评分由术前(8.5±4.0)分提高至(13.0±2.4)分;VAS评分由(2.7±1.8)分降低至(0.2±0.4)分;NDI指数由48.2%±8.2%降低至27.1%+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T1S与前凸角及SVA呈正相关性(r=0.311,0.213;P=0.000,0.001),而前凸角与SVA呈负相关性(r=-0.246,P=0.000)。术后1年T1S与前凸角及SVA呈正相关性(r=0.390,0.392;P=0.000,0.000),而前凸角与SVA呈负相关性(r=-0.131,P=0.048)。术后1年前凸角改变值与JOA改变值呈正相关性(r=0.294,P=0.000),与NDI改变值呈负相关性(r=-0.141,P=0.034)。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且颈椎局部矢状位序列保持相对稳定,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
-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