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受累的巨细胞动脉炎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陈倩; 陈伟民; 冯超逸; 龚德山; 张炯; 毕颖文; 常青; 董建鸿; 孙平; 孙兴怀; 田国红*
来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2, 22(01): 20-30.
DOI:10.14166/j.issn.1671-2420.2022.01.005

摘要

目的分析国人眼部受累的巨细胞动脉炎(GCA)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改变,探讨非侵入性检查手段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眼部症状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眼科门诊、最终确诊为GCA的患者15例,收集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眼部影像学、颞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眼眶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以及颞动脉活检结果,分析其中特征性改变。结果 15例患者(22眼),平均年龄为77岁,男∶女=2∶1,中位视力为光感(LP)。眼底改变以白垩样视盘苍白水肿为多见(15/22),其次为视盘周脉络膜萎缩(4/22),4眼见棉毛斑,2眼伴有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血液学检查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或)C反应蛋白(CRP)增高、贫血以及血小板升高。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可见视盘水肿、视网膜内层水肿以及视网膜萎缩变薄征象。颞动脉彩超阳性率高达92.9%,特征性改变为"晕环征"。增强MRI多见视神经鞘膜强化。8例行颞动脉活检,7例显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87.5%。结论国人GCA好发于老年男性,眼部受累以白垩样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主,可累及视网膜;ESR和(或)CRP增高伴贫血及血小板增高具有提示意义;颞动脉彩超和增强MRI阳性发现有助于诊断确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