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PPV)后人工晶状体(IOL)混浊的病例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发现的全部PPV术后出现IOL混浊的病例资料11例, 选取其中2枚取出且保存良好的IOL进行体外光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以及能谱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年龄为23~76(63.3±15.0)岁, 发现IOL混浊与PPV间隔时间为24~180(82.2±45.7)个月。11例患者中8例有视网膜光凝史, 5例有眼内硅油/气体注入手术史, 1例有青光眼手术史。11例患者中糖尿病6例, 高血压5例。患者所用IOL类型及临床处置情况分别为:9例(9/11)为亲水性丙烯酸酯, 型号分别为860UV(1例, 已取出)、Akreos Adapt AO(2例, 已取出1例)和具有疏水涂层的亲水性L-312(6例, 已取出4例);另外2例(2/11)为疏水性丙烯酸酯MA60MA(未取出)。2枚混浊的IOL检测情况如下:第1枚是860UV型IOL, 混浊部位主要集中于光学部前表面, 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弥漫、凹凸不平蚯蚓状、地嵴状, 襻部及周边未见明显沉积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主要集中在前浅层, 深度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6.9%;能谱分析显示, 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钙、磷、硅和镁元素。第2枚是Akreos Adapt AO型IOL, 混浊主要处于光学区中央, 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呈粗糙、小圆形的砂粒, 襻部也散在累及, 呈较为致密的砂粒状;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混浊区域更深, 大约为IOL整体厚度的前12.5%;能谱分析显示, 按元素组成比例高低排列为碳、氧和硅元素。结论: PPV后不同类型丙烯酸酯IOL均有可能发生混浊, 且IOL混浊的形态和表面沉积物各不相同。
-
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