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安诗歌不仅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范畴,而且普遍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学中的"死亡"母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安诗人们对人生苦短的体验大体相似,但对生命或者说对死亡的超越方式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或叹逝者如斯,须及时建功立业;或力图突破天命的限制;或觉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亦或徒然感叹人生苦短。建安诗人常采取以"暮、秋"等为关键词的意象模式以及"人生如朝露"的惯用语的语言形式来表现这一母题。建安诗歌之所以频繁表现这一母题,是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双重影响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