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母语写作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被视为第一科目,但从基础教育转入高等教育之后,依附语文学与文学知识的汉语大学语文迄今无法确定其教育目标而获得独立定位。基于文化语用的大学母语修养攸关民族国家与个人的文化根基,它在当代具有多重意义:语言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已成为主要劳作工具;作为元语言的母语特别是个性风格的“个体母语”,以其具身性语用成为人工智能创新机制与价值规范的根基;大学语文基于经典母语的思维、表达与交流的语用训练,不再是基础教育的认知工具,它不仅培养专业教育的深度思维结构,而且突出了全球化语言芜杂形势下的母语文化养护功能,从而代表着语文践履与精神人格相互生成的母语恒常修养机制。
-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