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方式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张帅; 张伟伟; 张有福*; 李志伟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86): 74-75+86.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6.031

摘要

腹部外科术后胃肠道功能常由于麻醉、手术刺激等各种不同原因而减弱,根据相关文献观点,小肠动力约在术后24h内恢复正常,胃动力约在术后24~48h内恢复,结肠动力术后恢复较晚,约48~72h。胃肠功能未在此正常时间内恢复并引起相关症状体征从而影响术后机体恢复则被称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此前该系列综合征被国外学者称为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PGD),是胃肠道在腹部手术前后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在术后恢复延迟引起的肠梗阻的统称,多为麻痹性肠梗阻。而在国内则被称为术后炎性肠梗阻[1]。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术后早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异常等[2]。胃肠功能恢复障碍不利于患者术后消化功能的恢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机体功能的恢复,同时损伤胃肠黏膜屏障,增加了术后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3]。因此,术后早期恢复胃肠功能是当今外科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符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具有推动患者术后康复过程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节约等临床意义[4]。中医药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着独特的疗效。本文就中医药干预方式促进腹部外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