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致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曾青山; 赵丰娟; 张莉; 王淳; 李晓媛; 杜仕静; 华晓萍; 黄利; 张媛; 谭正怀*
来源: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3, 48(11): 1306-1313.
DOI:10.13461/j.cnki.cja.007577

摘要

目的 利福平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可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但其相关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阐明。方法 幼年小鼠在出生后第二天皮下注射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 MSG)5 g/kg以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小鼠,用于考察利福平致小鼠NASH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采用静脉注射氯膦酸脂质体剔除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观察Kupffer细胞在利福平致小鼠NASH中的作用。结果 MSG小鼠在50 d龄时明显肥胖,Lee’s指数显著增加,肝脏脂质轻度堆积、肝功能轻度受损,肝脏组织病理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连续灌胃利福平600、300和150 mg/kg 7 d可引起正常小鼠和肥胖小鼠肝功能受损,肝脏发生NASH样病理改变,对肥胖小鼠的作用明显强于正常小鼠。注射脂质体剔除肝脏Kupffer细胞小鼠体重降低并伴随着轻微的肝损伤,但未影响肝脏中TG和TC的含量;利福平可使Kupffer细胞剔除小鼠可使其体重降低,肝脏发生NASH样改变,但与正常小鼠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利福平所致小鼠肝脏NASH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脂质堆积程度、肝组织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这些作用与Kupffer细胞无明显关联,提示利福平在临床用于结核病治疗时应加强检测患者肝功能及脂肪肝,有利于预防利福平所致的肝损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