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1年3–6月,从甘肃省的生菜(叶用莴苣)叶片和青海省的莴笋(茎用莴苣)茎秆罹病样本上分离得到腐霉属卵菌。通过Koch’s 法则明确了分出菌株的致病性。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3个菌株鉴定为嗜导管腐霉Pythium tracheiphilum。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cox I)和核糖体DNA 28S大亚基(rDNA-LSU)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中,甘肃菌株(LPy-B)和青海菌株(LPy-C和LPy-D)被聚在P. tracheiphilum的不同亚群里,不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和产孢特性存在差异。孢子囊顶生、间生或侧生,球形,17.13–53.73 μm,或近球形至葫芦状,(24.58–56.72)×(18.62–53.73) μm;休止孢球形,6.70–9.68 μm;藏卵器光滑,顶生或间生,球形,15.64–23.09 μm;每个藏卵器有雄器1–2个,雄器与藏卵器同丝或异丝生;卵孢子满器或近满器,球形,直径13.41–20.11 μm,卵孢子壁厚0.74–2.23 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莴苣外,嗜导管腐霉还可侵染菊科的华蒲公英和刺儿菜、十字花科的青菜、豆科的蚕豆;不侵染车前科的车前、马齿苋科的马齿苋和苋科的反枝苋;在试验条件下,菌株LPy-C和LPy-D对青菜叶片的致病性强于LPy-B。嗜导管腐霉及其引起的莴苣叶疫和茎腐病在我国和亚洲地区系首次报道。

  • 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