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澄观《华严经疏钞》和李通玄《新华严经论》,是研习《华严经》最为通行的注疏。《疏钞》与《新论》对于《华严经》释义,在诸多方面颇为不同,如处会、科分、判教、宗趣、圆义、观行、以及引易象释经等。对比分析可见,澄观《疏钞》的释义宏大深刻,教之意味浓厚;而李通玄《新论》的释义则简明玄妙,观之旨趣显然。澄观《疏钞》征引经论遍及佛教各宗各派以及儒道学说,更多体现融会诸家的教理解说特点,颇具印度大乘的思辩式、概念逻辑推理式的论述风格,是印度佛学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相结合的一种解释风格。而李通玄《新论》多以《周易》象理式表法喻意观行义理,来解释经中成佛始终因果深义,颇具观行次第抉择特点,其注疏完全是象理式、体悟式的,偏向于中国文化的象理释义,重视象征意义的发挥,更接近禅宗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