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及体外模拟水肺模型的观察,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参数设置下雾化吸入对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①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需要镇静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和压力控制通气(PCV)组。呼吸机主要参数设置:VCV组预设潮气量(VT)为500 mL; PCV组调节预设吸气压力,使仅连接雾化装置时呼吸机监测到的VT值等于或略大于500 mL。记录雾化氧流量分别设定为7 L/min、9 Umin时两种模式下患者雾化前(雾化氧流量为0)及雾化开始后10 min的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②模拟水肺体外实验:将呼吸机与模拟水肺相连,构建体外机械通气模型。按通气模式不同分为VCV组和PCV组。呼吸机主要参数设置:VCV组分别给予450、550、650 mL预设VT; PCV组分别给予12、16、20 cmH2O(1 cmH2O=0.098 kPa)预设吸气压力。观察不同模式和呼吸机参数下给予0(仅接雾化装置)、5、7、9 L/min雾化氧流量开始后10 min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临床研究结果 :77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VCV模式下雾化氧流量7 L/min 20例,9 L/min 18例;PCV模式下雾化氧流量7 L/min 21例,9 L/min 18例。在VCV模式下,患者Ppeak、VTe均随雾化氧流量的增加而持续升高,9 L/min时与雾化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eak(cmH2O):29.44±4.58比24.39±4.64,VTe(mL):896.26±24.91比497.61±8.67,均P<0.05];而雾化前后VTi无明显变化,雾化氧流量为9 L/min时与雾化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L:494.67±3.07比492.61±6.05, P>0.05)。在PCV模式下,随雾化氧流量增加,患者VTi逐渐降低,VTe逐渐升高,9 L/min时与雾化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Ti (mL):322.78±17.75比518.17±8.97, VTe(mL):730.89±31.20比519.00±9.06,均P<0.05];而雾化前后Ppeak无明显变化,雾化氧流量为9 L/min时与雾化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H2O:21.44±2.23比21.39±2.55, P>0.05)。②体外模拟水肺结果 :在VCV模式下,随着雾化氧流量增加,不同预设VT各组模拟水肺显示的VT和呼吸机监测的VTe均持续升高,而呼吸机监测的VTi无明显变化。雾化开始后10 min,在相同雾化氧流量下,不同预设VT各组呼吸机监测的VTi均明显低于模拟水肺显示的VT(mL:预设VT 650 mL、雾化氧流量9 L/min时为649.67±5.03比840.00±10.00, P<0.05), VTe均明显高于模拟水肺显示的VT(mL:预设VT 650 mL、雾化氧流量9 L/min时为1270.33±11.06比840.00±10.00, P<0.05)。在PCV模式下,随着雾化氧流量增加,不同预设吸气压力各组呼吸机监测的VTi均逐渐降低,VTe均逐渐升高;而呼吸机监测的Ppeak无明显变化。雾化开始后10 min,在相同雾化氧流量下,不同预设吸气压力各组呼吸机监测的VTi均明显低于模拟水肺显示的VT(mL:预设吸气压力20cmH2O、雾化氧流量9 L/min时为917.33±4.51比1 103.33±5.77, P<0.05), VTe均明显高于模拟水肺显示的VT(mL:预设吸气压力20 cmH2O、雾化氧流量9L/min时为1433.33±4.73比1 103.33±5.77,P<0.05)。结论在VCV模式下,雾化时外接氧流量增加可导致患者端VT升高;在PCV模式下,患者端VT、Ppeak无明显改变。无论在VCV模式还是PCV模式下,呼吸机监测的VTi和VTe均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端的VT。
-
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 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