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代以来,国人深陷"中国文化的哈姆雷特式困境",《执拗的低音》一书作了颇有史学方法论意义的回应。其中"传统的非传统性"概念的运用等,深具启发性的同时存在概念不清整、表述不恰当的弊病;在"道德团体"论的发掘中,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谭嗣同《仁学》等文献的解读上出现了重大的偏差,反映出强烈的以西律中的倾向、"观念的旅行"不能到岸的偏颇以及牵强附会等问题;对梁启超的"消耗性转换"等方面的误解,则反映出主题设定的局限,所谓"重访低音"而致不能超越"新/旧"、"主流/非主流"的派分,从而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梳理源流脉络、评析各家得失。但是,该书通过复杂精微的研究提炼展现出来的周流融通(尤其是反"线性因果观")的——可以称为"‘风’之思维"——的总体观念架构、思考方式、研究风范,很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