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沁园春·长沙》开篇第一字"独",雄健笔力一扫秋天的氛围,伟人的胸襟和怀抱境界全开。教学时我便以一个"独"字贯穿全篇,并用"独"字来重构教学内容——独立,独思,而有独见,见天地见少年见国运。如果仍采用"意象、手法、情感"的解析模式,将诗歌体式教成了惯性,那么作为独特的"这一篇"的特质可能就会被同一教法所遮蔽。这种教学的重复叠加、平面滑行,极易消弭文本的个性,销蚀语文课堂的魅力,引发学习的倦怠与低效。所以,细读文本,重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摆脱庸常、走向理性深度的路径之一。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以进行深阅读、再创造,触摸文本背后的个体情怀、社会关注。于是我有时候就想:"林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