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农耕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在年节时张贴年画是人们重要的生活习俗。将自己心中理想的画面张贴于门、墙等处,并以此为年助兴、为生活助兴是我们民间过年的重要活动。梁平年画就是这一民俗活动的产物,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清康熙、雍正时已经非常发达,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后来,历经战火洗礼以及建国初期经济生产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梁平年画呈现出了衰落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政府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一批研究者也开始研究和保护梁平年画。但人们过年的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巴渝地区,年节时张贴年画的习俗已经渐渐没落,梁平年画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转机。到了2000年前后,民间年画的传承几近断代。进入新世纪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环境下,以冯骥才为首的一批研究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掘、保护年画,他们对年画进行了抢救、保护、研究等工作,梁平年画也逐渐恢复,并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 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