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MR定量磁敏感图(QSM)评估正常人骨质疏松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健康志愿者105名。所有志愿者均行腰椎MR定量QSM及定量CT检查,分别测量L3椎体QSM值及骨密度(BMD)值;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I,同时记录腰围、臀围。将受检者按欧洲体模骨密度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并按年龄分为5组,21~30岁组(27名)、31~40岁组(12名)、41~50岁组(12名)、51~60岁组(27名)、>60岁组(27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资料)或Kruskal-Wallis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进行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05名志愿者,骨量正常组54名、骨量减少组22名、骨质疏松组29名,L3椎体QSM值的分别为12.00 (-0.08, 25.53)、90.53 (44.43,113.45)、148.60(109.42,188.81) ppb,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0.99,P<0.001);且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L3椎体QSM值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F=7.649)及骨量减少组(F=2.717),骨量减少组L3椎体QSM值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F=3.9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QSM值与BMD呈明显负相关(r=-0.749,P<0.001)。年龄与QSM值呈明显正相关(r=0.720,P<0.001)。性别、BMI、腰围及臀围与QSM值均无相关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QSM值呈逐渐增加趋势,不同年龄组间Q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1.59,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60岁组的QSM值[138.98(100.37,183.84)ppb],明显大于21~30岁组(F=6.82)、31~40岁组(F=5.03)及41~50岁组(F=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51~60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6, P>0.05); 51~60岁组的QSM值[96.62(28.62,143.99)ppb],明显大于21~30岁组(F=4.75)及31~40岁组(F=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41~50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P>0.05); 21~30岁组与31~40岁组及41~50岁组,31~40岁组与41~50岁组之间的QSM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QSM值与骨密度值呈明显负相关,年龄是影响腰椎QSM值的关键因素,QSM值可能成为评估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学指标。
-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