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宽度带状采伐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研究毛竹地下部分在不同带宽采伐后的恢复潜力,为将来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毛竹纯林进行带状采伐,设置横向6、8、10 m的3种带状采伐宽度标准地,垂直长度为30 m,相邻标准地之间设置同样标准的保留带,对不同宽度采伐带和保留带的毛竹各器官进行取样,测定毛竹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部分各构件NSC含量,分析不同采伐带宽下毛竹生物量和地下构件NSC的差异。【结果】与保留带相比,8和10 m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均增加,其中8 m采伐带增幅达11.38%,3种宽度采伐带竹秆生物量大小均为8 m> 10 m> 6 m。8 m采伐带竹枝生物量显著高于6和10 m采伐带(P <0.05)。8 m采伐带竹枝生物量大幅增加,6和10 m采伐带则有一定程度的降低。8 m采伐带竹叶生物量显著高于6和10 m采伐带(P <0.05),相较于保留带增幅达19.93%,6和10 m采伐带相较于保留带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带状采伐对毛竹地下各构件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相比于保留带,采伐带毛竹地下各构件生物量总体上增加;竹鞭和鞭根生物量以8 m采伐带最高,竹篼生物量含量随着带宽的增加持续降低,篼根生物量含量则随着带宽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8 m采伐带竹鞭和鞭根生物量比重最高,竹篼和篼根生物量比重则以8 m采伐带最低;8 m采伐带毛竹林地下部分构件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6、10 m采伐带(P <0.5);毛竹竹鞭、鞭根、竹篼和篼根的NSC含量均随着带宽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相比于保留带,6和10 m采伐带毛竹地下部分总NSC含量分别减少了6.59和60.57 mg·g-1,8 m采伐带则大幅提升了390.92 mg·g-1。【结论】带状采伐后,毛竹各器官生物量和地下根系NSC含量较保留带出现了较大差异,毛竹通过生理整合作用改变其地下器官的资源分配关系,表现出毛竹林在带状采伐后较好的自我适应策略,从毛竹林恢复生长潜力和可持续经营的角度看,建议8 m作为毛竹林经营的采伐带宽。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