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截骨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的DDH患儿(常规截骨组)25例。男11例, 女32例, 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 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 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截骨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 ATA)和骨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 BAI)制订截骨方案, 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 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 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 AHI), 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截骨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截骨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 较常规截骨组的(103±13.2) min长(t=4.657, P<0.001);计算机辅助截骨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截骨组为(151±15.3) ml,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 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截骨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 常规截骨组为(84.8±10.0)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 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截骨组CE角为36.8°±5.2°, 大于常规截骨组的31.8°±4.4°(t=3.414, P<0.001);AI为23.5°±5.5°, 与常规截骨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 P=0.257);AHI为85.8%±6.6%, 大于常规截骨组的80.4%±8.3%(t=2.284, P=0.028);患侧ATA为12.3°±1.4°, 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 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截骨过程, 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截骨术相比, 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截骨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 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