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 其中男性3例, 女性14例, 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 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 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 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 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 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 100.0%), 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 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其中13只眼治愈, 12只眼好转。结论 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 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