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文学的时间观,在中唐以前,以秋天最为重要,即所谓"悲秋";到了中唐以后,春天取代了秋天,成为词的最常见季节,其中又以"伤春"和"惜春"最受重视。文学家都不想春天那么快就完结,因为进入苦热的夏季,会影响写作心情。余光中的时间观与中国古典文学略有不同,他也有因为春天而感伤的诗,但常常伴随初升旭日出现。另外,夏天于他十分重要,特别是咏莲花的诗,其中部分带有佛教色彩。余光中不伤春,但春分和太阳对他十分重要,旭日和落日,以"日想观"来说,夕阳有特殊意义;"日想观"之外,莲花的想象,也有佛教的因素。因为情钟夏天盛开的莲花,故前期的想象力侧重夏天,但歌颂盛夏并非余氏想象力的全部,因为香港时期他也有悲秋的诗。